核聚变能被视为人类能源的终极解决方案,能够提供绿色、安全且无限利用的能源。4月25日,在上海举行的“好望角科学沙龙”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刚表示,预计在2027年建成聚变能实验装置,并在五年内看到“核聚变点亮的第一盏灯”。
面对气候变化与能源安全的双重压力,核能作为低碳可调度基荷能源的战略价值日益突出。此次沙龙以《核能双擎:裂变与聚变的协同创新》为主题,探讨了裂变(小型堆)与聚变的协同关系及如何统筹资源形成创新合力。李建刚透露,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计划于2027年建成,中国聚变工程示范堆已启动方案设计,目标是建设世界首个聚变示范电站,完成从ITER到聚变原型电站的技术过渡和工业实践。
沙龙邀请了田佳树担任“科学主理人”,他分享了对先进核能开发的研究前沿以及对未来发展的看法。田佳树认为,安全高效的核电技术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重要支柱之一。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数据,2050年全球核能将突破11亿千瓦,其中小堆将占总装机容量的四分之一。未来十年将是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开发验证和推广的关键时期。小堆具有建造周期短、单机投资低等优势,适用于数据中心供能、园区综合能源供应等领域。预计到2030年左右,小型堆核电站商业示范也将完成。
田佳树指出,小堆兼具三代堆成熟性与四代堆创新性,是未来十年至二十年的战略必争领域,但仍需降低成本以证明其竞争力;而聚变堆还需解决材料、成本和工程化等问题。两者最终将共同引领世界能源的绿色转型。活动吸引了多位专家学者、科技企业创始人及知名投资机构负责人参与。圆桌交流环节中,李建刚、田佳树等人就核能创新生态构建、裂变与聚变的协同创新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李建刚强调,人类应从化石能源向绿色清洁能源过渡,预计到下世纪末替代化石能源。这期间所有清洁能源技术都值得大力发展。米磊则认为,小型模块化反应堆与可控核聚变的协同发展将成为人类能源革命的“双引擎”。这一过程中需要政策支持、耐心资本和公众理解,共同推动核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好望角科学沙龙”由中科创星发起,旨在通过跨界交流探索科技创新的新范式与新路径。此前已围绕量子计算和RISC-V主题进行过分享,后续将继续关注人工智能、光子科学、生命科学、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领域,推动未来技术与产业的融合发展。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财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iduan.cn/11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