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蚌埠市试行作业“熔断机制” 保障学生充足睡眠!近日,蚌埠市出台《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管理的七条规定》,在全市试行作业“熔断机制”,规定小学生21:00、初中生21:30未完成作业时,家长签字后可不完成当天作业。这一举措旨在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保障学生充足睡眠。合肥市第五十五中东校也从3月10日起实施类似的“作业熔断机制”,每晚22:00后若孩子仍未完成作业,家长可以签字确认并申请停止作业。
作业“熔断机制”在安徽并非首次提出。2021年9月,阜阳清河小学就实施了作业“超时熔断”制度,规定超过晚上21:00或总用时超过60分钟的作业必须停止且无需补做。不过,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发文在全市试行作业“熔断机制”的做法,在安徽省并不多见,蚌埠市是全省首个。
近年来,多地尝试作业“熔断机制”。2023年2月,江苏省常州市博爱小学启用作业“九点熔断机制”;同年4月,《宁波市中小学生“睡眠改善行动”工作方案》出台,决定试行“作业熔断”,保障学生就寝时间。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也在2024年12月明确实行作业“熔断机制”。
除了长三角地区,广西、山东、江西等地也有学校探索实行作业“熔断机制”。福建省武平县教育局在今年2月20日发出致家长的一封信,全县范围内实施小学生作业“熔断机制”。
一些家长支持这一举措,认为有助于孩子更好地休息。但也有些家长担心此举在现实中难以真正执行,部分家长仍希望孩子多做题以保持竞争力。
近年来,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一直是社会、学校和家长关注的焦点。国家“双减”政策实施以来,蚌埠市通过优化作业设计、严控校外培训等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但部分学校仍存在作业机械重复、家长代批代改等问题。蚌埠市教育局希望通过作业“熔断机制”倒逼教师精选作业内容,体现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怀。
据《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显示,我国中小学生群体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仅为7.74小时,而全国爱卫办发布的《睡眠健康核心信息及释义》建议中小学生每天需要睡眠8-10小时。因此,作业“熔断机制”不仅有助于减轻学生负担,还能保障其充足的睡眠时间。
安徽省人大代表李长娟认为,作业“熔断机制”是确保学生身心健康的应急型行为之一,长期坚持、不断改进、持续优化,对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有积极作用。但她也指出,学校如何进行作业科学管理、老师如何掌握学生学习状况、家长如何缓解焦虑克制“鸡娃”冲动,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此次蚌埠市教育局出台的《七条规定》还提出多项具体措施,如严禁布置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鼓励设计跨学科综合性作业,推行分层作业,建立学生错题档案,每月设立1天“无作业日”,班主任每日统筹各科作业总量并在班级公示清单,学校每天安排1课时作业指导,确保大部分作业在校内完成。此外,还要求家长不额外布置学科作业,引导孩子参与体育锻炼、劳动实践等活动,并设立监督电话及举报渠道,接受社会监督。
合肥市第五十五中东校承诺将持续优化作业设计,控制作业总量,提升作业质量,确保孩子们在合理时间内完成作业。同时,加强教师培训,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在生活中找到自信。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财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iduan.cn/4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