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存越久越“亏”,可能正在成为现实。张兴一直有定期储蓄的习惯,最近银行利率让他感到吃惊——不仅是国有大行的存款利率都降到了“1字头”,部分银行的5年期存款利率甚至比3年期低了0.35个百分点,开启了“倒挂”模式。此前这一现象仅出现在部分区域性中小银行中,但如今,一些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也加入了存款利率“倒挂”的行列。
一般来说,基于期限溢价规律,银行的存款期限越长给予储户的利率就越高,以此吸引储户进行长期存款。因此,当短期限的存款利率高过长期限的存款利率时,存款利率就被认为是“倒挂”。多家银行出现了这种情况,如建设银行与工商银行整存整取的存款利率中,5年定期存款利率为1.55%,低于其1.90%的3年定期存款利率。张兴对此感到疑惑,他一度怀疑是否是银行故意压降5年期存款利率。但实际上,工商银行北京某支行工作人员表示,3年期1.90%的利率为该行上浮所致。
自2022年4月央行指导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以来,商业银行主要参照债券市场收益率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自主确定存款利率水平。不同银行根据自身资产负债管理需要,对中长期存款利率实施差异化定价策略,这种市场化定价机制客观上形成了部分期限存款利率“倒挂”现象。股份制银行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如中信银行3年期存款利率1.90%与5年期存款利率1.60%之间存在“倒挂”。而招商银行甚至出现了“存三年不如存一年”的情况,其“灵动存”系列,一年期年利率为1.60%,二年期为1.70%,三年期为1.50%,五年期为1.55%。
不仅国有大行与股份制银行,城商行中也出现了利率“倒挂”的现象。宁波银行5年定期存款利率为1.85%,而3年定期存款利率最高达2.05%;江苏银行5年定期存款利率则与3年定期存款利率持平,最高均为2.10%。张兴记得上一次出现存款利率“倒挂”还是在2022年,当年7月,工商银行3年期存款利率可以达到3.15%,5年期却只有2.75%。如今,这笔存款即将到期,等待张兴的却只有“1字头”的利率了。
罕见的利率“倒挂”背后,是当下存款业务逻辑发生了阶段性变化。对银行来说,储户的存款相当于银行的“负债”。调整存款利息是在调整负债结构,从而减轻负担。随着央行持续推行宽松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市场普遍预计未来利率可能会进一步下降。因此,银行对于长期资金的需求并不迫切,反而更倾向于降低长期存款利率,减少成本负担。此外,受年初信贷投放以及春节等因素影响,银行在短期内吸引资金流入的需求较高,通过提高短期存款利率来增强竞争力。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第四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52%,环比下降0.01个百分点,仍低于1.8%的警戒线。民银研究指出,2024年上半年,42家上市银行负债成本率较上年同期下降约6个基点,但资产收益率较上年同期下降约27个基点,远高于负债成本率降幅,导致净息差承压明显。净息差是银行经营管理的“生命线”,控制负债成本对呵护净息差至关重要。在这样的压力下,商业银行通过调整存款期限结构,降低长期存款利率,增加低成本存款占比,有助于缓解净息差压力。
存款利率“倒挂”给储户们出了一道难题。较高的短期存款利率可能促使储户倾向于选择1至3年期存款。但到期后利率可能进一步下降,储户需面临再投资风险。普通人做存款决策时需综合考虑流动性需求与未来利率走势,合理规划资金配置,避免因短期利率诱惑而忽视长期收益的平衡性。靠定期存款“躺赚”的时代已经结束,张兴不得不寻找存款的替代方式。他在蹲守各家银行的大额存单转让,想捡漏3%以上的大额存单,但几次都没成功。对于普通人来说,存款利率降低意味着存款收益将大幅度减少,如果想获取更高的资产收益,就需要对资产进行更精细的配置规划。
存款利率下调或将进一步带动存款向理财“搬家”。2024年以来,多家银行理财公司实现了规模大增。华夏理财、中邮理财、浦银理财和交银理财2024年规模增幅超30%,光大理财、农银理财和工银理财的规模增幅也超过了20%。普益标准指出,存款利率跌破2%后,理财产品的相对收益优势显现,部分资金转向银行理财。但多数投资者对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相对较高的产品接受程度有限,机构仍需在风险匹配、投后管理、投资者教育等方面加大投入。张兴也在犹豫,存款到期后是继续放在银行,还是选择其他理财方式。客户经理向他推介中长期投资收益相对稳健的理财产品,种类之丰富让他眼花缭乱。但他也注意到,近期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普遍呈下行趋势,有投资者晒出近期固收类理财产品收益情况,不少人出现了收益下降甚至亏损的情况。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财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iduan.cn/4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