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9点,冯娟走进公司后,第一件事就是和几十名同事在会议室站成两排早读。他们昂首挺胸,声音洪亮整齐,每念完一句口号就拍一次大腿。冯娟对此感到困惑,她厌恶这种机械的仪式,但又不敢懈怠,因为老板会看录制的早读视频,谁不够有热情,早会上免不了挨训。她甚至故意提高嗓门,生怕朗读的气势不够足。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全国各地的打工人都被一种新型“PUA”模式所困扰,包括早读打卡、封闭培训、强制感恩等。
冯娟每日诵读的口号源自“盛和塾”的六项精进课程。“盛和塾”由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创立,旨在向全球企业家传授其经营哲学。尽管稻盛和夫在2019年解散了全球盛和塾,但中国分部保留了下来,并且随着企业面临的经营压力增加,中国盛和塾日益壮大。过去五年里,中国的学员从7000多名企业老板激增到3.5万,分塾遍布30多个地区、127个城市。
2024年秋天,冯娟的老板加入了盛和塾,公司从此开始了一系列改变:每天晨读《六项精进》《大学》等,下班后要在小程序上打卡稻盛和夫的读书笔记,每周的分享会雷打不动,还要不定期参加封闭式培训。冯娟觉得自己的大脑像被强行灌入了水泥,连喘气的缝隙都没有。
远在浙江的刘佩也经历了类似的转变。她的公司加入盛和塾后,执行得非常严格。总部晨读时,即便是分公司的员工也要通过腾讯会议“云喊口号”。比日常打卡更煎熬的是三天两夜的封闭式培训。凌晨五点半,近300人挤在萧山某五星级酒店的会场,手机被收走,十人围成一圈席地而坐。《大学》念五十遍,《六项精进》大纲读五十遍,刘佩的嗓子念到咽喉炎快发作,会场里此起彼伏的朗读声震得她耳鸣。一直坚持到6点半才吃上早餐。
几乎每天都有煽情环节。第一天,一位女老板在讲台上声泪俱下地讲述人生,第二天团队游戏时输队的队长被罚做俯卧撑,全场突然熄灯,主持人开始煽情,有人抽泣。三天后,刘佩满脑子只剩下那句魔咒般的——“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连梦里都在机械复读。
社交媒体上,吐槽盛和塾的声音铺天盖地。有员工为了应付每日要完成的读书录音打卡,甚至想找AI模仿人声的服务,在这场至上而下的学习里,打工人连反抗都带着黑色幽默的底色。
员工在高压培训中饱受煎熬时,企业老板们却沉浸不已。深圳跨境电商老板龙哥自从2020年加入盛和塾后,已经安排半数员工参加了封闭培训。他将这视为一次员工心灵“洗涤”。每次三天两夜培训结束后,第二天他走进办公室,总会有一群刚结业的员工冲过来含泪拥抱他,说“谢谢boss”。这让龙哥颇为满意。
一些老板对盛和塾规则的践行近乎虔诚。强哥每个工作日早上都会读稻盛和夫著作半小时,还会在学习小组微信群里分享感悟。老朱更拼,主动成为盛和塾三年制班的“辅导员”,每天早上6点要花两小时学习稻盛和夫书籍,晚上还要花两个小时逐条点评学员写下的感悟。
这种虔诚背后,是对稻盛和夫能力的推崇。这位日本经营之神在52岁前创立过两家世界500强公司,78岁时临危受命,将濒临破产的日航扭亏为盈。这些企业主大多来自传统制造、零售行业,希望效仿稻盛和夫的经营之法,让公司突围。但这种坚定践行背后,也藏着一种对员工掌控的野心。
加入盛和塾五年后,强哥和老朱的企业效益暂时还未有明显起色。但他们认为能潜移默化让员工更团结。强哥认为有必要借此强制统一员工思想,让团队心往一处使。他在现场当志工时,遇到过其他公司员工直接摔凳子走人的情况,他认为这类员工需要坚决铲除。
然而,当思想撞进现实,部分企业主正将哲学异化为单向索取的工具。多位员工提到,他们推崇稻盛和夫的思想,但在现在的培训模式下,重点放在员工身上,强调员工奉献,对企业责任却含糊其辞。
在老板反复提及“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后,00后张果的工作清单不断拉长。原本只是客服的她后来要帮公司运营互联网账号、拍摄视频,工作变成了客服+新媒体运营+剪辑+拍摄+写脚本+文员。她的KPI考核也变得更细致,但到手月薪依旧是3000多。张果不服,找老板申请涨工资,老板反而生气,“现在做什么事情都要加钱的话,那我觉得这哲学白读了”,这让张果愤而离职。
杨阳所在公司曾以融洽团队著称,却在加入盛和塾模式后陷入了怪圈。每周强制学习占用了一整天的工时,加班文化开始肆虐,不加班的人还会在开会时被单独批评。最终,杨阳离开了这家工作五年的公司,同期有3位同事一起离职。
曹岫云是中国盛和塾创始人,提到2019年曾召开董事会紧急会议,说服稻盛和夫保留中国分部,设立基金会,此后中国盛和塾的利润全部用于公益。然而,中国盛和塾在公司化运营下产生着上亿收益,组织发展依赖于自律,资金去向缺乏严格监管,所谓的公益捐款也笼统模糊。
企业主学员加入盛和塾,年费4800元/人,3.5万学员一年收入达1.68亿元。这还不包括盛和塾为大量企业主员工提供的培训服务。以其最受欢迎的“六项精进”培训为例,三天两夜的人均培训费就达2000-3000元,其年营收能轻松突破2亿。
人力资源专家朱聚鹏表示,在经营压力下,中小微企业主试图通过“软性价值观”弥补管理短板,所以盛和塾模式流行,但实际效果有限。这种生搬硬套的学习与当代年轻人追求自主、开放的价值观存在冲突。企业文化培训专家刘月月表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要分步构建,先有值得认可的产品与业务,再培育团队氛围,让员工在工作中获得成长与满足。同时,还需要注意企业文化与个人思想间的天然界限,盛和塾模式统一团队思想,早已越界。
稻盛和夫已去世,在时间和地理阻隔下,其后人无暇顾及中国盛和塾,使得这套依赖道德自律的管理体系漏洞出现。这也让“稻盛和夫”这面旗帜有了蒙尘的风险。当企业主将“利他”哲学异化为单向索取,让员工每天死记硬背,盛和塾模式已经被员工视为企业压榨的遮羞布。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财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iduan.cn/4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