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大学正迎来2025年。这一年将成为变革的关键时刻,中国大学需要在战略上保持敏捷以赢得主动,避免错失转型机遇。
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赋能学科建设,以及给创新人才培养带来哪些启示,成为亟待探讨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刘永谋认为,文科缩招和减招只是表象,关键在于深度调整文科教育以适应时代需求。未来学科应打破传统壁垒,围绕问题组织,并随着科技发展灵活调整,具备弹性、灵活性和流动性。不适应时代的文科可以缩招,而调整后适应时代的文科则可扩招。
近年来,文科缩招问题引发广泛讨论。几年前,刘永谋就提出文科学术博士规模减招的建议,主张多数人获取专业文凭即可,因为过多的学术研究可能导致学术质量下降。他并不反对研究生扩招,但反对过多的人从事学术研究。
在中国,文科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古代中国轻视自然科学,称其为“奇技淫巧”。科举废除后,理工科才逐渐在国内建立体系。如今,中国仍然是最重视文科的国家之一,无论从业人数、学生数量还是经费投入,均位居世界前列。因此,文科缩招的观点自然会受到批评。
从全球范围来看,传统文科缩招是大势所趋。疫情和智能革命加速了这一趋势,但根本原因在于传统文科已不适应智能社会发展。国外高校也面临类似情况,尤其是私立大学,由于缺乏社会需求和经费支持,砍掉不受欢迎的专业被视为正常现象。
调整后的文科应该有用,彻底改掉“无用便是大用”的过时看法。现有文科主要建立在博学基础上,但在搜索引擎和大模型流行后,这种博学文科基本无用。21世纪是技术时代,一门学问必须证明自身的技术目标和社会福祉有所帮助。知识冗余已成为问题,学科太多导致负面效应。
今天的文科设置与工业革命和电力革命相适应,但不适应信息时代和AI时代。经过二十多年的扩招,中国大学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但许多从业者仍残留精英教育观念。新文科必须有用且有大用,这涉及更大范围的学科适应性改革。AI不仅冲击文科,还对所有学科产生颠覆性影响,需要进行“大手术式”改革。
未来的学科应打破传统壁垒,围绕问题组织并灵活调整。当前需要深入研究AI时代高校学科调整,而不是简单地缩招、减招。这需要跨学科力量认真研究,整体布局,逐步推进。人的问题是人文科学的核心,文科审视AI不能离开人文。AI时代最大的问题是人是否会变成机器人,这是未来文科调整的立足点。
如果哪个国家能在这一波“AI时代教育改革”中引领时代,将可能在21世纪的大国竞争中赢得先机。高校改革步伐可以更大,不仅仅是文科缩招。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财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iduan.cn/5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