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1日,日本政府发布关于南海海槽特大地震的最新风险评估报告,指出若该地区发生特大地震,可能导致最多29.8万人死亡,经济损失将超过292万亿日元(约合14.6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日本国家预算的2.5倍。这一数据较2013年的估算值(约220万亿日元)大幅上升,引发全球对日本防灾能力的关注。
根据报告,死亡原因主要分为三类:约21.5万人可能因海啸丧生,7.3万人因建筑物倒塌遇难,另有8700人可能死于火灾等次生灾害。若成真,此次地震的死亡人数将是2011年311大地震(约1.6万人死亡)的18.7倍。研究显示,受灾范围将从福岛县延伸至冲绳县,被海水淹没的区域较此前预测增加30%,达到1152平方公里。专家警告,南海海槽地震周期约为100至150年,而该区域自上世纪40年代中期以来已多次发生强震,未来风险极高。
经济损失的飙升源于多重因素。最新估算显示,完全损毁的建筑物可能达235万栋,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的瘫痪将导致全国经济活动损失达44.7万亿日元,叠加资产损毁后总规模突破292万亿日元。日本政府曾设定目标,到2023年底将2012年预估的死亡人数减少80%,但实际仅降低不足10%,暴露了防灾措施的不足。
地质学家分析,日本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极为活跃,每年发生约1500次3级以上地震3。南海海槽作为板块俯冲带,覆盖面积约700平方公里,深度达4千米,能量积累易引发9级以上超强地震。日本气象厅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该区域发生特大地震的概率始终维持在70%-80%,未来30年内概率更可能升至80%以上。
为应对危机,日本政府呼吁全民参与防灾。包括加固住宅抗震性能、制定紧急避难计划、储备物资等。2024年宫崎县7.1级地震后,日本首次发布南海海槽地震临时情报,首相岸田文雄取消外访以监督国内应急部署。然而,老旧建筑改造进展缓慢,东京等地木结构住宅密集区仍面临火灾和倒塌风险。
若地震发生,社会影响将远超自然灾害本身。旅游业首当其冲,预警发布后,多地酒店遭遇退订潮;核安全问题亦被重提,2011年福岛核事故的阴影尚未消散,新一轮地震可能加剧核废水处理困境。长期来看,日本正通过海外购地(如巴西110万平方公里)和移民计划(200万人已迁居)为沉没风险布局,地质学家预测日本每年下沉10厘米,300年内或彻底沉没3。
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日本地震预警。世界卫生组织提醒,大规模灾害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传染病爆发及心理创伤。中国驻日使馆已启动应急机制,呼吁在日同胞密切关注预警信息。专家强调,尽管地震无法精准预测,但通过强化建筑标准、普及应急知识、跨国合作科研,可最大限度降低损失。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财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iduan.cn/5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