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各奖项惹争议!常规赛亚军竟颗粒无收?球迷:纯纯草台班子欺负老实人!!卫冕冠军的尴尬与争议
2025年CBA常规赛奖项候选名单公布时,一个刺眼的现象引发了全网热议:卫冕冠军辽宁男篮竟无一人进入任何单项奖提名,甚至连主教练奖项也仅是陪跑。这已是辽宁队连续第四个赛季在常规赛荣誉上“空手而归”,上一次有球员获得单项奖还要追溯到2020-21赛季的张镇麟。
作为三连冠王朝球队,这一反差让球迷直呼“看不懂”。难道常规赛奖项评选与总冠军实力真的毫无关联?辽宁队本赛季常规赛战绩高居联盟第二,赵继伟、张镇麟等主力球员数据亮眼,却始终与MVP、最佳防守球员等荣誉无缘。反观其他球队,广厦、新疆等队的球员频频上榜,甚至联盟第五的青岛队杨瀚森同时包揽最佳防守球员和最佳新锐两项大奖。
有网友尖锐质疑:“评选标准是否过度依赖个人数据而忽视团队贡献? 难道卫冕冠军的体系型球员注定吃亏?”事实上,这种矛盾早有先兆。2021-22赛季,辽宁队以32胜6负的战绩稳居榜首,但最佳教练却颁给了排名第二的广厦主帅王博。本赛季杨鸣虽带队打出七连胜收官,但评选规则中“完整执教赛季”的限制,让中途接手的他与奖项失之交臂。郭艾伦巅峰时期屡次与MVP擦肩而过,赵继伟连续四年入选最佳阵容却从未染指MVP——这些案例让“辽宁球员遭系统性忽视”的猜测甚嚣尘上。
辽宁队的战术体系以团队协作著称,主力球员场均出场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数据往往不如其他球队核心亮眼。例如赵继伟本赛季场均12.3分8.7助攻,助攻数位列本土球员第一,但得分却比MVP候选人孙铭徽少了近7分。这种“为季后赛蓄力”的策略,使得球员在强调个人表现的常规赛评选中天然处于劣势。主教练杨鸣对此直言不讳:“我们从不追求常规赛排名,目标始终是季后赛总冠军。”球队甚至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玄学规律”:过去三个赛季,凡是包揽常规赛MVP和最佳教练的球队,最终都与总冠军无缘。这种战略选择让辽宁队成为季后赛的“恐怖存在”,却也导致他们在常规赛奖项评选中持续遇冷。
辽宁青年军断层问题同样被推上风口浪尖。对比青岛队杨瀚森、上海队李弘权等00后新星,辽宁队近五年仅张镇麟一人获得过最佳新秀。尽管沈阳二中、浑南八校等篮球名校持续输送人才,但辽宁一线队仍依赖韩德君、李晓旭等老将,年轻球员场均出场时间不足10分钟。这种“死操主力”的模式,让年轻球员既缺乏锻炼机会,更遑论竞争进步奖、新锐奖等荣誉。辽宁青训体系实则暗流涌动。2024年与沈阳多所中学共建的“青少年篮球精英培养基地”,已培养出李虎翼、张峻豪等潜力新星。梅奥担任青训顾问、吴庆龙执掌三线队的配置,更被业内称为“CBA顶级青训团队”。这一切尚未转化为常规赛奖项——当其他球队的新秀已在奖项评选中崭露头角,辽宁的年轻人却仍在替补席等待机会。
在辽宁球迷论坛上,一条高赞评论道破天机:“我们拿了三个总冠军,却像联赛的局外人。”这种情绪在对比中愈发强烈:新疆队邱彪带队拿到常规赛冠军即获最佳教练,而杨鸣三连冠期间从未获此殊荣。更有极端球迷翻出旧账:2022年总决赛MVP赵继伟在评选时竟未进入常规赛MVP候选名单。联赛管理者面临的质疑同样尖锐:当一支王朝球队在常规赛奖项中持续“隐身”,是否反映出评选机制与竞技本质的割裂?
资深媒体人段冉指出:“CBA需要思考如何平衡个人荣誉与团队成就,否则奖项的公信力将持续受损。”辽宁队的案例,恰成为检验联赛评价体系合理性的试金石。站在三连冠的荣耀巅峰,辽宁男篮却陷入常规赛奖项“零封”的困局。这背后既有战略选择的代价,也暴露出评选机制的争议,更折射出CBA联赛发展中的深层矛盾。当球迷为总冠军欢呼时,那些未被奖杯照亮的角落,正发出关于公平与价值的叩问——或许这才是中国篮球真正需要面对的赛场。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财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iduan.cn/6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