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名为“淘金米”的行为艺术展览在上海掀起了一波“淘金热”。艺术家用500克千足金打造了1000粒黄金米,并随机撒入5吨大米中。参观者被邀请进入占地200多平方米的“粮仓”淘金,幸运儿可以带走自己找到的黄金米。
展览为期两个月,吸引了大批参与者。每个人可以在展厅内淘金15分钟,每场不超过15人参与。展厅内外都热闹非凡,一天下来参与者达500多人。人们在大米中翻找,有的打开手机电筒寻找,有的专挑没有人的角落入手,还有人尝试用力吹走较轻的米粒,让较沉的金米露出来。每当有人找到金米时,门外排队的人更加跃跃欲试。
这场行为艺术的背后引发了关于财富和粮食价值的思考。艺术家杨烨炘表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人们亲近粮食。城市人很少有机会如此近距离接触稻米,在他们用双手翻找和过滤每一颗谷物的过程中,与粮食之间有了深度互动。
“我希望利用粮仓这样一个集中的空间,让人们从参与中获得思考,引发对消费主义的反思。”杨烨炘说。他认为,在消费主义时代,人们崇尚物质和金钱,却忘记了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其实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粮食。黄金有价,但大米无价。他希望以此来唤起人们对物质的过度迷恋的反思,以及对生命的尊重。
在展览现场,一些没有淘到金米的人选择把大米装进小瓶子里带走。这被视为对消费主义的一种温柔抵抗。展览将持续到5月25日,所有市民都可以通过网上预约后来到现场淘金。期间,各种争议和讨论不断。有人质疑这样的行为是否真能传递出“重新发现大米的价值”,也有人提出新的创意,如带电饭煲在现场煮饭吃或混入假金米增加难度。艺术家认为,观众的参与本身就是艺术作品成熟的过程,每个人的不同行动都在赋予这个作品新的意义。
至于展览结束后如何处理这些可能还掺杂着黄金的大米,艺术家表示答案将在两个月后揭晓。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财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iduan.cn/6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