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治理环境导致全球变暖加速?西方媒体双标!2025年4月,英国《新科学家》杂志发表文章称,中国近年来大力治理雾霾导致大气中气溶胶减少,削弱了其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从而加快了全球变暖速度80%。这一论断迅速被西方媒体放大,甚至被引申为“中国治污反致气候危机”。
气溶胶对气候的影响机制在科学界存在共识。悬浮颗粒物可以反射阳光或促进云层形成,产生区域性降温效应。中国海洋大学团队2024年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的研究表明,2010-2020年中国气溶胶排放减少导致东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升高,与北美极端热浪存在关联。但研究同时指出,气溶胶的降温作用仅是“被压抑的变暖反弹”,且其健康危害远大于短期气候收益。这与《自然》杂志2019年的结论一致:减少空气污染虽可能微弱加速变暖,但其环境收益远超气候代价。
争议的核心在于归因的片面性。《新科学家》忽略了两个关键事实:首先,气溶胶的半衰期仅数周至数月,影响具有强区域性,而温室气体效应可持续百年;其次,中国减排贡献了全球10%的负辐射强迫(降温效应),其中硫酸盐气溶胶作用显著。将全球变暖归咎于单一国家的气溶胶政策,简化了气候系统的复杂反馈机制。
西方媒体的指责暴露出气候议题的双重标准。2013年北京PM2.5浓度突破900微克/立方米时,《纽约时报》以“空气末日”渲染中国环境威胁;而当中国通过超低排放改造使钢铁企业洁净度领先全球时,同一批媒体转而炒作“清洁空气加速变暖”。这种态度与欧洲政策倒退形成对比:德国、丹麦相继放弃碳中和目标,重启煤电占比达30%,却鲜见同等力度的国际谴责。
印度当前PM2.5浓度是中国的1.5倍,但《新科学家》声称其污染不影响全球气候。然而NASA观测显示,南亚污染物可通过西风带跨境传输至太平洋。这种“量身定制”的科学解释,暴露了西方将气候议题工具化的本质。
西方的双重标准在政策层面也十分明显。《巴黎协定》要求发达国家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气候援助,但实际到位资金不足20%。相比之下,中国投入4万亿元推进大气治理,拉动GDP增长5万亿,创造300万绿色就业岗位,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同进化。中国以全球1/5的人口贡献了新增绿化面积的25%,西方却炮制“植树破坏沙漠生态”的伪命题,意图遏制可持续发展。
回顾工业革命史,英国的污染教训更具警示意义。19世纪的伦敦因燃煤烟雾年均死亡超万人,1952年“大烟雾事件”直接促使《清洁空气法案》出台。若按《新科学家》逻辑,英国当年治理雾霾是否也该为气候变暖负责?西方从未将工业革命累积的2500亿吨历史碳排放纳入责任框架,却对发展中国家近期减排成果横加指责。
中国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下降48.4%,早于承诺10年完成目标,而美国人均碳排放仍是中国的2倍。发达国家理应承担历史排放责任,而非转嫁减碳成本。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碳市场,光伏、风电装机量占世界35%,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2000万辆。这些成就为全球提供技术公共产品,而非如西方般将清洁技术作为抹黑攻击他国的武器。
气候议题不应成为政治操弄的工具。当西方媒体将中国治污成果歪曲为“气候危机”时,他们选择性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全球变暖的主因是发达国家百年工业化累积的温室气体排放,而非发展中国家的污染治理。中国以全球18%的人口贡献了全球30%的可再生能源投资,用行动证明了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可以并行不悖。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财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iduan.cn/7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