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场对降准降息的预期快速升温。今年以来,央行多次表示将择机实施降准降息。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芦哲认为,在全球贸易战和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降准降息的步伐正在加快。
财信金控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指出,内需不足成为当前经济主要矛盾,加上外部冲击导致外需放缓及物价下行压力,需要货币政策提前发力。他预计4月底降准降息的可能性较大,降准幅度可能在50-100BP左右,降息幅度则在10-20BP左右。
中金公司固收团队也在研报中提到,第二季度货币宽松可能明显加快,不排除4月进行降准降息操作,流动性有望重回宽松状态。若降准降息落地,实体企业融资成本下降、资本市场流动性改善等都将直接受益。不过,也需关注银行净息差压力、汇率波动等潜在风险。目前市场正密切关注一季度经济数据及美联储动向,新一轮宽松潮或已蓄势待发。
2024年底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基调由“稳健”转向“适度宽松”。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2025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随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将通过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增长目标相匹配。这一调整是基于国内外复杂严峻形势及应对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增多的巨大挑战而做出的。
从内部环境看,需求不足与物价低位徘徊构成制约经济稳健增长的核心矛盾。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比2023年回落3.7个百分点,全年消费整体呈回落态势。同时,CPI全年同比上涨0.2%,PPI全年负增长。今年一季度,CPI同比增长-0.1%,反映出有效需求依然不足,政策有待进一步发力。
外部冲击也给我国经济带来压力。美国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贸易伙伴强征“对等关税”,给全球经济秩序带来冲击。芦哲表示,这些内外部环境变化使得降准降息的必要性提高。促进物价合理回升是今年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如果关税政策风险和出口冲击加大价格负面影响,更需要货币政策适当靠前发力。
伍超明认为,外部不利影响会使外需趋于放缓,扩大内需的逆周期政策力度需进一步加大。部分外需转内需会进一步加大国内供给,对物价产生下行压力。鉴于此,货币政策发力节奏需适当靠前。他还指出,美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加,衰退概率加大,美元走弱将减轻对国内政策的约束。
当前经济复苏面临内外双重挑战,降准降息作为总量宽松政策的核心工具,正成为“稳预期、扩内需”的重要抓手。芦哲表示,扩张流动性以呵护融资需求显得尤为关键。降准降息能够投放更低成本的流动性,满足经济融资需求增长,并有望流向股市、楼市及实体经济等多个领域,对出口企业和小微企业是一剂强心剂。此外,该政策还将提振金融市场信心,推升股市估值。
伍超明表示,降准不仅能提供流动性,还能为银行提供便宜的长期资金,降低银行融资端成本,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的能力。降息则直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短期内,降准降息有利于经济增长,对冲外部尤其是关税带来的冲击,提振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信心。
今年,在持续发挥货币政策总量功能的基础上,各类结构性工具将继续被精准运用,支持重点领域发展。伍超明认为,在关税冲击下,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政策需及时加大力度,出台促消费结构性工具正合适。科技领域作为竞争的关键主场,加大科技创新结构性工具的投入同样必要。
芦哲指出,今年我国的结构性货币工具或将从实体纾困与资本市场稳定双线推进。一方面可以通过调降再贷款利率、扩大再贷款额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国民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另一方面,还可以加大对股市的金融支持力度,未来央行可以进一步扩大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的规模,支持中央汇金公司稳定资本市场。此外,根据实际需要设立新的结构性政策工具也是可行的。例如,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的“科技板”,支持金融机构等多种发行主体利用债券市场融资,缓解科技企业融资难题,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地。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财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iduan.cn/8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