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6日,历时两年的山西大同订婚强奸案迎来终审宣判。法院驳回席某某上诉请求,维持一审三年有期徒刑判决。检方在二审中明确认定双方存在实质性性关系,成为案件定性的关键依据,引发社会对婚姻伦理与司法边界的广泛思考。
案件源于2023年1月,席某某与吴某某经婚介机构相识,5月1日订婚时男方支付10万元彩礼及两枚戒指。次日双方在婚房内发生关系,四天后女方以违背意愿报警,席某某随即被刑事拘留。同年12月,阳高县法院一审以强奸罪判处席某某三年徒刑,女方亦在财产纠纷案中胜诉。
二审期间,男方家属坚称无实质性行为,提出女方体检报告显示处女膜完整作为核心证据,并质疑报案动机与房产加名要求的关联性。检方通过补充侦查,结合现场痕迹、通讯记录及证人证言,确认双方存在实质性接触,认定强迫行为成立。
法律界争议聚焦于婚约关系中的性同意认定。部分律师指出,我国刑法未将婚姻状态作为强奸罪豁免条件,关键在于是否违背妇女意志。一审判决书显示,女方曾多次呼救并试图逃离,遭男方强行拖回,这一细节成为定罪关键20。另有学者提醒,案件警示公众即便在婚恋关系中,性自主权仍需明确共识。
彩礼纠纷成为舆论另一焦点。法院查明女方已于2023年立案前退还全部彩礼及戒指,但男方母亲两次拒收,最终被判决驳回财产诉求。这一结果被视作对以婚敛财传言的司法回应。案件还揭露双方曾签署婚房加名协议,但司法认定该约定不影响强奸罪构成。
网络舆论对司法进程产生复杂影响。一审期间,男方家属通过自媒体发布欺诈婚姻等不实信息,引发公众对司法公正的质疑。法院在二审中特别强调网络谣言干扰司法,呼吁理性看待证据链。最高法学者指出,该案审理体现了舆论关注下司法独立性的坚守。
社会学专家分析,案件折射出传统婚俗与现代法治的碰撞。订婚作为民间习俗,常被误认为具有法律约束力,实则与登记结婚存在本质区别。检方在终审中重申实质性关系认定不以婚姻状态为前提,为类似案件提供重要判例。
被害人权益保护成为后续讨论热点。妇联代表指出,案件打破婚内无强奸的认知误区,强化了女性性自主权的司法保障。但亦有声音担忧,此类案件可能加剧婚恋关系中的信任危机。
男方辩护团队在终审中提出性交易转化新论点,主张彩礼支付包含性合意,遭法院明确驳回。判决书强调财产约定与性同意无必然联系,确立先同意后行为的司法原则17。这一立场获得多数法律工作者支持,认为有助于厘清婚恋财产与人身权利的边界。
随着终审落幕,案件留给社会多重启示:司法通过严谨证据链破除完美受害人迷思,彰显程序正义;公众则需提升法律素养,区分道德评判与司法认定。正如审判长在宣判时所述:法治既保护善良风俗,更捍卫个体基本权利。这起引发全民关注的案件,终以司法公正为纷争画上句点,也为转型期的婚恋法治建设留下深刻注脚。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财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iduan.cn/9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