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凸显企业家精神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因此,我们更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迎难而上,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大显身手。针对这一话题,笔者对山西省天津商会会长王新亭进行了专访。
拓荒者的足迹:实业精神激励下一代人
说起年少时的经历,王新亭仍记忆犹新。王新亭出生于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家里兄弟姐妹多,生活压力大,为了节省开支,他在中专毕业后就早早出去工作了。幸运的是,王新亭有一位优秀的化学工程师父亲。他的父亲在1987至1988年间,连续获得化工部颁发的三项专利,其突出的专业技术得到业界的极大认可。受到父亲的激励,1987年,20岁的王新亭从北京中医院结束实习,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职业道路——进入太原化学公司,成为一名基层技术员。在太原化学公司7年的基层工作,培养了王新亭扎实的技术能力和敏锐的行业嗅觉。1995年,当多数人还安于国企铁饭碗时,王新亭毅然下海创业,创立了山西胜兰实业。
但在那个年代,创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王新亭回忆到,创业的第二年,他带领员工运送焦炭去天津市汉沽区(现隶属天津市滨海新区)。在运送路上,装着焦炭的卡车发生了侧翻,整车焦炭都跌进了路边的水塘。情况紧急,王新亭顾不得当时零下的温度,赶紧和员工们一起下水打捞。等货物打捞完上岸时,王新亭才发现,穿着的军大衣上已经结起了厚厚的一层冰。吃过不少苦,但从没向困难低头。王新亭笑着对笔者说道。正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他带领着胜兰实业一步步发展壮大,从只有几间租来的厂房,发展成为数十亿元销售业绩的规模化企业。
实干家的棋局:三次转型重塑产业布局
经营好企业是民营企业家的第一要务,也是建功新时代的重大课题。王新亭的经营智慧,一在布局,二在创新。翻开王新亭的合作项目清单,这种布局智慧有迹可循。与中科院天津生物研究院合作麦角硫因项目,既可利用原有化工企业的技术优势,又能为医美产品开发抗氧化原料;与兵器工业集团防护院(新华化工厂)合作的禁化武原料项目,使企业掌握了特殊材料研发的核心工艺,还获得了第一张属于民营企业的军工合作经营执照……每个项目如同棋盘上的棋子,既要独立成活,又要形成战略协同。真正的商业智慧在于构建生态。王新亭这样阐释他的跨界哲学。
7年技术员的从业经历,让王新亭对技术人才格外重视。访谈中,他多次提到创新和人才的重要性。2003年,凭借技术员的执着精神,他带领团队研发出新型脱硝材料,独家占领山西省、河南西部、陕西榆林、延北等地区市场,实现数十亿元的销售业绩,这种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在王新亭的创业历程中始终闪耀;2008年,他成立欣兰实业,将业务拓展至医药中间体领域;2013年又转型生物科技,率先布局医美材料研发。这三次关键转型,每次都精准踩中产业升级的节拍,也令他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探路人。
摆渡人的担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商会不是名利场,而是资源池。自从担任山西省天津商会会长以来,王新亭更加专注于打通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渠道,为商会企业提供信息、资源和服务。为打破政企信息壁垒,他带领商会梳理了山西11个地市的创业扶持政策,深入了解商会内各企业的实际需求,帮助解决了许多法律纠纷、融资难题等实际问题,真正实现了平等互助、抱团发展。
在教育领域,这位曾经的药校学子展现出深厚情怀。通过与山西晋阳制药厂(药校)、山西医科大学合作开展产教研项目,精准匹配岗位需求,助力企业引进高校优质人才;提供医药专业人才教育实践平台,深化产教研一体化融合,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创新转型升级。目前,这些项目已经解决了300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培养出了大批既懂理论又精实操的技术人才,实现了从课桌到产业线的传承。由他带领商会设立的奖学金,十年间资助了无数贫困学子,帮助众多年轻人圆了求学梦……
民营经济的活力来自于企业,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王新亭就是这种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典型代表。他们不是聚光灯下的英雄,却是经济浪潮中的砥柱;他们并非财富神话的主角,却是万家灯火的守护者,在数据报表与银行账单间辗转,在政策调整与市场波动中前行。中国民营企业家怀着对家乡发展的崇高使命感和强烈责任感,脚下踏着三晋热土,心中装着家国情怀。这份坚守与开拓,正是企业家精神在新时代最生动的注脚。(刘睿平)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财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iduan.cn/9622.html